一场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正在发生
当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新学期伊始,北京市教育部门正式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已有超过1400所中小学加入这一教育升级行列。这门课程覆盖小学到高中各阶段,标志着AI教育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AI素养从小培养
按照课程规划,每名学生每学年至少接受8课时的人工智能相关教育。课程内容不仅包括AI基础知识,还涵盖应用技能、创新思维、伦理认知与社会责任等多个维度。目标很明确:让学生不仅会用AI,更懂AI,还能负责任地用好AI。
课程设计上体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小学阶段以启蒙和兴趣培养为主,例如通过图形化编程、AI制作绘本等方式让学生初识人工智能;初中阶段则逐步引入更复杂的概念和实践;到了高中,学生有机会接触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真正开启AI探索之旅。
项目式学习,打通课堂与现实
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强调动手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也鼓励他们将AI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激发创新潜能。
与此同时,课程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学校既可以单独开设AI课程,也可以将其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等现有课程有机融合。这种“一体化”设计,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能力提升。
为未来社会培养“AI原住民”
随着人工智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提前布局青少年AI教育,已成为全球教育趋势。北京此次大规模推进AI通识课程,不仅是一次课程改革的尝试,更是为未来社会培养“AI原住民”的重要一步。
这场教育变革,或许正在塑造下一代与人工智能共处、共创未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