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加

AI时代维基百科的“流量危机”:我们还能守护开放知识的未来吗?


流量下滑8%:维基百科正面临一场静默变革

最近,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数据引发了科技圈的广泛讨论:维基百科的人类页面浏览量同比下降了8%。这一数字来自维基媒体基金会技术主管Marshall Miller在一篇博客中的披露。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下降是在一次技术升级后才被真正“看见”的——基金会更新了机器人检测系统,结果发现此前5月和6月的高流量中,竟有大量来自精心伪装、专门绕过检测的自动化程序。

换句话说,真实的“人类访问”其实一直在悄悄减少

AI和短视频,正在重塑我们的求知方式

Miller没有把责任归咎于内容质量或平台老化,而是直指时代变迁:生成式AI和社交媒体正在彻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

如今,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结果不再是“点击进入维基百科”,而是直接弹出一段由AI生成的摘要。这些答案往往简洁明了,甚至附带引用,让人误以为这就是知识的终点。而年轻一代更倾向于在TikTok、YouTube Shorts等社交视频平台上“刷”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搜索并阅读一篇完整的百科条目。

谷歌虽然曾反驳“AI摘要会抢走流量”的说法,但现实是:用户一旦能在搜索结果页得到答案,就不再需要跳转到原始网站。这种“答案即终点”的模式,正在悄然切断维基百科赖以生存的流量链条。

知识在传播,但源头却在干涸?

有趣的是,维基百科的内容从未如此广泛地被使用过。它被大量用于训练各类AI模型,成为搜索引擎答案的核心数据源。但讽刺的是,使用它的人越多,访问它的人却越少

Miller坦言,维基百科欢迎知识以新形式传播——哪怕用户是通过AI知道某个事实,只要源头正确,意义仍在。但问题在于:当越来越少的人访问网站,谁来编辑?谁来捐赠?谁来守护这份开放知识的公共性?

他提到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就在上周五,一名维基百科志愿者在编辑会议上勇敢制服了一名持枪者。这不仅是个安全事件,更象征着——维基百科的背后,是一群真实、热忱、值得尊敬的人

危机背后的结构性挑战

这种转变带来的,是一场深层次的结构性危机:

  • 编辑社区萎缩:访问减少 → 编辑动力下降 → 内容更新放缓
  • 资金压力加剧:流量下降 → 捐赠减少 → 运营承压
  • 价值分配失衡:AI公司靠维基内容盈利,却几乎不反哺平台

这不仅仅是维基百科的问题,而是整个开放知识生态在AI时代的共同困境。

维基的反击:归属、可见性与公众意识

面对挑战,维基百科并非坐以待毙。

基金会正在开发一套全新的内容归属框架,旨在让AI和搜索引擎在使用其内容时,明确标注来源,并尽可能引导用户回流到原始页面。同时,他们已组建两个专项团队,专注于“如何让维基百科触达新一代读者”,并公开招募志愿者参与这项使命。

Miller也向公众发出呼吁:

“当你在网上搜索时,请试着点击那些引用链接,去看看原始内容。和朋友聊聊为什么人工编辑的知识值得信赖。记住,AI背后的每一条事实,最初都是由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写下的——他们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支持。”

我们需要一场“逆向点击”的文化觉醒

维基百科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互联网知识生态的缩影。AI带来了便利,但也让我们离知识的源头越来越远。我们享受着即时答案,却逐渐丧失了溯源、质疑和参与的能力。

或许,真正的解决方案不只在技术层面,更在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下次看到AI给出的答案,不妨多问一句:
“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
然后,点进去看看。

因为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对知识创造者的致敬,也是对开放、可信、人类共同智慧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