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加

维基百科遭遇流量危机:AI与短视频正在“偷走”我们的注意力


曾经的互联网灯塔,如今正被AI和短视频围困

如果你曾为一个冷知识深夜刷维基百科,或在写论文时依赖它提供可靠背景资料,那你可能也该知道:这个被誉为“互联网绿洲”的知识殿堂,正在悄然失去它的访客。

根据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最新披露的数据,维基百科的人工页面浏览量在过去一年中骤降了8%。这一数字背后,不只是用户习惯的悄然转移,更是一场关于信息获取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流量泡沫破灭:机器人伪装成人类,撑起了虚假繁荣

最初,维基百科的流量看起来还算稳定,甚至在某些月份出现异常增长。但真相令人震惊——基金会技术负责人马歇尔·米勒(Marshall Miller)透露,他们最近升级了机器人检测系统,结果发现今年5月和6月所谓的“高流量”,大部分来自精心伪装、试图绕过检测的自动化程序

换句话说,那些看似活跃的访问者,其实并不是真正想了解知识的人类读者。剔除这些“假流量”后,真实的人类访问量下滑趋势变得清晰而严峻。

谁“偷走”了维基百科的用户?

米勒将矛头指向两大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社交视频平台的崛起

首先是AI搜索的普及。如今,当你在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输入一个问题,往往不再看到一连串链接,而是直接弹出一段由AI生成的摘要答案——它可能引用了维基百科的内容,但用户根本不需要点击进入原网站。知识被“截胡”了,维基百科成了幕后功臣,却失去了前台的观众。

其次是年轻一代的信息消费习惯。Z世代和Alpha世代越来越多地从TikTok、YouTube Shorts等短视频平台获取“知识”。一条90秒的科普视频,比一篇结构严谨的维基条目更具吸引力。问题是:这些内容是否经过事实核查?来源是否透明?没人能保证。

知识生态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倒下

维基百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协作性——由全球志愿者免费撰写、编辑和维护。但这一切依赖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有人看,才会有人编;有人信,才会有人捐

米勒警告,访问量下降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当越来越少的人访问网站,愿意参与编辑的志愿者就会减少,支持我们运营的个人捐赠也会随之缩水。”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现实。

更深层的风险是知识来源的模糊化。当AI随意整合信息却不标明出处,当短视频博主张口就来却无据可查,公众对“什么是可信知识”的判断力正在被削弱。

维基百科的反击:呼吁科技巨头还用户一个“返回源头”的机会

面对这场危机,维基百科并非坐以待毙。

基金会正在开发一套全新的内容来源标注框架,让AI和其他平台在使用其内容时,能更清晰地标明出处并引导用户回流。同时,他们已组建两个专项团队,分别致力于吸引新读者和提升移动端体验。

但米勒也明确指出:仅靠维基百科自己不够。他呼吁那些依赖其数据训练AI模型的科技公司——包括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承担起责任:“你们必须主动鼓励用户点击链接,回到原始页面。”

他最后向每一位普通网民发出倡议:下次你在搜索框看到AI给出的答案,请多问一句:这从哪儿来的? 然后,试着点击引用,去看看背后的原始资料。那不仅是一次访问,更是对数百万志愿者无偿劳动的尊重,也是对真实、开放知识生态的一次投票。

维基百科或许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第一站,但我们不能让它成为无人问津的“数字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