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风AI图像爆红,背后却暗藏版权风暴
如果你最近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把自己变成吉卜力动画主角”的趣味头像,那你很可能已经踩进了这场席卷全球AI与版权界的风暴中心。
自OpenAI在3月推出其图像生成模型以来,用户们便乐此不疲地用它复刻宫崎骏笔下的梦幻世界——从森林精灵到漂浮城堡,甚至把自家宠物变成《龙猫》里的萌物。就连OpenAI CEO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也没忍住,在社交平台上换上了“吉卜力风”头像,引发一片热议。
但这份技术狂欢的背后,却让日本一众内容创作者感到不安。
版权协会正式发声:停止未经授权的AI训练
近日,日本内容海外传播协会(CODA)正式向OpenAI发函,明确要求其立即停止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成员受版权保护的作品进行AI模型训练。这封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由包括吉卜力工作室在内的多家重量级动画与内容制作公司共同推动的结果。
吉卜力的动画作品,如《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等,以其独特的手绘质感、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自然主义的美学风格,成为全球AI用户争相模仿的“黄金模板”。然而,这种“致敬”在版权方看来,已演变为对创作主权的侵犯。
“先用再说”策略惹众怒,OpenAI陷入法律灰色地带
OpenAI长期以来奉行一种被称为“事后求情”(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的策略——即在训练AI时广泛抓取互联网内容,待争议出现后再进行调整。这种做法虽然推动了技术快速迭代,但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法律和伦理争议。
除了吉卜力,任天堂也已多次抗议AI生成其经典角色(如马里奥、皮卡丘)的行为。更严重的是,马丁・路德・金的遗产管理机构也发出警告,担忧OpenAI的视频生成工具Sora可能被用于制作深度伪造视频,歪曲历史人物形象,造成不可逆的社会影响。
尽管目前尚未有明确诉讼落地,但一旦日本方面采取法律行动,OpenAI将面临严峻挑战。
美日法律大不同:AI训练到底算不算侵权?
关键分歧在于法律体系的根本差异。
在美国,版权法对“合理使用”(fair use)的解释相对宽松。尽管尚无明确判例,但近期一位联邦法官裁定,Anthropic公司在训练AI时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书籍内容不构成侵权,前提是用于非商业性模型训练。不过,若涉及盗版来源,仍可能面临罚款。
而在日本,情况截然不同。CODA强调,使用具体版权作品进行机器学习,若未事先获得许可,即可能构成侵权。日本法律不承认“先用后议”的免责机制,这意味着OpenAI若继续使用吉卜力等公司的作品训练模型,将面临更高的法律风险。
宫崎骏的沉默,早已写满答案
虽然吉卜力创始人宫崎骏至今未对AI生成内容发表公开评论,但他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曾直言,看到AI生成的3D动画时感到“极为厌恶”,并称这种技术“是对生命的侮辱”。这番话如今听来,仿佛是对当前AI热潮的一记沉重警示。
技术的进步本应服务于创作,而非取代或稀释原创的价值。当AI可以轻易复刻宫崎骏的笔触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削弱了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手绘的动画师的意义?
风暴将至,OpenAI如何回应?
截至目前,OpenAI尚未对CODA的信函作出正式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Sora等视频生成工具的普及,全球内容创作者与AI公司之间的博弈将愈发激烈。
这场争议不只是关于“能不能用”,更是关于“应不应该用”的深层拷问。在技术创新与版权保护之间,我们是否能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共存之路?
或许答案,就藏在下一个被AI生成的“吉卜力天空之城”背后——那里,不仅有梦幻,也该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