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AI“身份危机”引爆科技圈
当AI开始替你网购时,它该不该告诉网站“我不是真人”?这个问题,正在掀起一场科技巨头之间的激烈对峙。
本周,AI搜索明星公司Perplexity与其AI购物助手Comet被亚马逊正式“请出局”。亚马逊已明确要求下架Comet——这款能代表用户在亚马逊商城完成浏览、比价甚至下单的AI代理。原因直指核心:Comet在购物时伪装成普通人类用户,从未声明自己是AI。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摩擦,而是一场关于未来互联网规则的宣战。
亚马逊的“最后通牒”:亮明身份,否则出局
据双方确认,亚马逊此前已多次警告Perplexity,但未获回应。最终,亚马逊祭出法律武器,发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停止并终止”(cease and desist)律师函,指控Comet违反平台服务条款,以隐蔽方式大规模访问系统,形同“幽灵购物者”。
亚马逊的立场清晰而坚定:任何代表用户进行交易的第三方工具,都必须公开身份、透明运作。它援引了现有商业模式作为类比——外卖平台、在线旅行社(OTA)等代理服务,无一例外都会标明自身来源。为什么AI助手就能例外?
更关键的是,亚马逊强调了一个根本权利:平台有权决定谁可以接入其服务。它的声明中暗藏锋芒:“我们支持创新,但我们同样坚持,第三方应用必须尊重服务提供方的边界。”
Perplexity怒批“霸凌”:这是对AI未来的威胁
面对封杀,Perplexity没有退让,反而迅速反击,发表题为《霸凌不是创新》的公开博文,将矛头直指亚马逊的市场支配地位。
“这不仅是对我们公司的法律威胁,更是对所有AI创新者和互联网用户的警告。”Perplexity在文中写道,“如果AI助手不能自由地为用户执行任务,那么‘智能代理’的未来将被扼杀在摇篮中。”
Perplexity的核心逻辑听起来颇具哲学意味:既然AI是在执行人类用户的指令,那它就应享有与人类同等的访问权限。换句话说,AI不是“入侵者”,而是“数字分身”。要求它自报家门,就像要求你网购时必须向亚马逊声明“我现在用的是Chrome浏览器”一样荒谬。
但问题在于,现实远比理论复杂。
真正的“雷区”:AI是广告系统的终结者?
Perplexity怀疑,亚马逊的真实动机可能藏得更深——AI代理正在威胁其核心商业模式。
想象一下:你让Comet去买一个洗衣篮。它会精准执行任务,找到最符合你预算和评价的产品,一键下单。它不会被首页推荐吸引,不会因“买了又买”弹窗而多掏钱,更不会顺手加购一本畅销书或一副打折耳机。
它不看广告,不被诱导,不冲动消费。
而这,恰恰是亚马逊最不愿看到的。其庞大的推荐引擎和广告业务,正是建立在用户“被影响”的基础上。一个理性、高效、目标明确的AI购物代理,无疑是这套商业机器的“天敌”。
前车之鉴:AI“伪装”早已埋下隐患
这场冲突并非突如其来。几个月前,网络基础设施公司Cloudflare就曾发布报告,揭露Perplexity在抓取网页内容时,刻意伪装成普通浏览器流量,绕过网站的robots.txt协议(即网站明确禁止AI爬虫的规则)。
当时,舆论分裂:有人认为AI只是在“替用户点击”,理应被允许;也有人指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规避规则,长期将破坏网络生态的公平性。
如今回头看,那场争议正是今日风暴的预演。当AI代理开始深入商业场景,尤其是涉及交易和数据时,“它到底是谁”“它该遵守什么规则”,就成了无法回避的问题。
谁将定义AI代理的新秩序?
Perplexity或许说得没错:亚马逊正在树立一个危险先例。但反过来说,作为占据美国电商近四成份额的“800磅大猩猩”,亚马逊也有理由担心失控的AI流量对其系统稳定性、用户体验乃至商业模式的冲击。
这场对决背后,是一场关于未来数字世界权力分配的博弈:
- 是坚持“用户至上”,让AI代理畅通无阻地代表我们行动?
- 还是维护“平台主权”,让网站拥有对AI访问的最终否决权?
目前看来,亚马逊选择了后者。它正在划下一条清晰的红线:你可以来,但必须亮明身份,且我有权说不。
这或许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但在AI代理时代尚未建立通用规则的今天,这可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