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案

AI送餐:一场关于效率的集体幻觉


在京东超级外卖日的宣传语中,“清凉加倍”被反复强调,仿佛科技真的能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然而,当我们在烈日下打开手机点餐,看到一辆辆电动车在街头穿梭,配送员在高温中奔跑时,我们是否意识到,这场“效率革命”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问题?

AI送餐,听起来像是未来世界的缩影。算法优化路线、机器人配送、智能调度……这些词汇让人联想到一个高效、有序、环保的未来社会。但现实是,所谓的“效率”,不过是将问题转移给了另一群人——那些在系统中默默承受压力的配送员、那些被忽视的能源消耗、以及被牺牲的环境成本。

京东的超级外卖日,表面上看是科技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实则是一场精心包装的消费主义狂欢。每一次下单,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碳排放、更多的资源浪费和更复杂的物流网络。而这些代价,往往被“便捷”和“快速”所掩盖。

反讽的是,当我们用AI来提高效率时,实际上却在制造新的低效:配送员为了抢时间而超速行驶,交通拥堵加剧;大量一次性包装被丢弃,污染环境;算法不断优化,却让人类的工作变得更具剥削性。这并非科技的进步,而是对人性和技术关系的扭曲。

AI送餐的背后,是一种集体幻觉——我们以为自己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其实只是在为一种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买单。效率的提升并没有真正改善生活,反而让我们更加依赖这套系统,甚至无法想象没有它的世界。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效率。它不该是机器的节奏,而应是人的福祉;不该是数据的堆砌,而应是可持续的发展。科技应该服务于人类,而不是成为压榨的工具。

AI技术 #外卖经济 #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