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加

AI热潮已过:企业下一步该做什么?


AI不再是竞争优势,而是生存底线

曾经,大规模应用生成式AI的企业被视为行业先锋;如今,这种“先见之明”早已不再稀奇。许多组织仍把AI当作一项特殊能力或差异化卖点,仿佛现在还是2023年,而非一个AI已成为基础设施的时代。市场信号和企业内部实践表明,这种思维已经过时,不仅带来风险,更意味着错失关键机遇。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是否使用AI,而在于如何重构业务,以释放其深层潜力。

AI就是新的互联网——别再拿它当护城河

还在标榜“AI驱动”作为创新象征的企业,显然误判了当前的市场现实。AI的普及程度已如此之高,宣称产品“由AI赋能”就像在2025年强调公司“基于互联网运行”一样多余。今天的用户期望AI无缝融入每一个产品、流程和交互环节——它不再是可选项,也不是新鲜事,而是基本配置。

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是:将你的战略描述中的“AI”替换为“互联网”。如果“互联网驱动型企业”听起来荒谬,那么“AI驱动”也同样站不住脚。这个测试揭示了一个真相:那些仅靠部署生成式AI却未进行深层运营变革的战略,本质上是空洞的。

用户已在使用AI,只是他们没意识到

传统数字工具与AI功能之间的界限正在迅速消失。搜索引擎、邮件系统、办公软件已深度集成AI,以至于终端用户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正在与AI互动。例如,谷歌的“AI模式”每月已处理超过20亿次查询,近一半的搜索结果由AI自动生成。

据微软一项研究显示,60%的员工已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但他们并未将其识别为“AI”;与此同时,90%的《财富》500强企业已部署生成式AI工具。这些数据说明:AI的普及已是无声的事实。对任何企业而言,“AI原生”很快将像拥有官网一样成为基本要求。

表面化的AI战略是一种危险信号

大型企业常错误地将生成式AI视为单纯的“技术升级”,未能理解其颠覆性本质。比如,不少上市公司在2023年的财报电话会中频繁使用AI热词,短期内推高股价,但这种虚张声势掩盖了战略深度的缺失。典型剧本是:面对增长停滞或效率瓶颈,管理层仓促“贴上”AI标签,试图用技术补丁代替根本性的系统重构。

根源在于:许多企业沿用过去的数字化转型模板(如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端、社交媒体),却未意识到生成式AI在规模、速度和内部影响上的根本不同。

新的入场券:培训、内部落地与自有数据

面向未来,企业必须聚焦三个核心行动:

1. 全员普及生成式AI培训

无论岗位如何,每位员工都应掌握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的基础知识。技能差距已成为运营风险——AI培训的重要性,等同于为员工配备电脑或接入网络。

2. 构建并持续优化内部应用场景

仅依赖第三方指标进行评估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定义、迭代并不断重新审视自身的定制化用例。AI的学习与部署绝非“一次设置,永久运行”,唯有通过快速实验与反馈循环,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建第一方数据采集团队

通用数据集或简单的检索增强生成(RAG)已不足以支撑长期优势。未来的AI竞争力将取决于企业能否捕捉、整理并利用独特的机构知识、决策逻辑和推理框架。这不仅包括来自CRM、ERP系统的结构化数据,更涵盖高层管理者和资深员工所拥有的隐性经验与判断力。

别再修补旧体系,必须重新设计

在陈旧流程上叠加AI,无法真正提升效率,也无法抵御敏捷对手的冲击。真正的差异化来自于以AI为核心,从零开始重构业务流程。仅仅依靠“技能提升”或小修小补已无济于事——组织必须敢于“忘却过去”,彻底重塑工作方式。

这一点在微软等巨头的行动中尤为明显:一边裁员瘦身,一边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AI能力建设。这种双重变革加剧了行业动荡,也创造了巨大机会。随着科技行业裁员催生一批新生创业公司,那些没有历史包袱的小团队,正有望超越反应迟缓的大型 incumbent。

错过窗口期的代价:利润流失

早期采用生成式AI的企业每投入1美元可获得3.7美元回报(IDC/微软研究),而74%的后进者却难以衡量任何正向投资回报率(波士顿咨询集团)。轻松获利的窗口期已经关闭。后来者若想追赶,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组织重构——若无大胆且系统的变革,盈利能力将长期落后。

结语:别再炫耀管道,开始建造房子

如今,集成AI就如同提供电力或宽带网络:不可或缺,却应隐形于后台。单纯“使用AI”已不再是战略,而是新世界的起点。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于如何将独特的数据、流程与人类专长深度融合,推动下一代生成式AI的发展。

未来的优势不会属于那些大声宣传AI的人,而是属于那些勇于重构业务的人。时代的要求已然改变,企业领导者必须立即回应——否则,终将被时代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