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出手,WhatsApp将成AI助手“禁区”
如果你曾通过 WhatsApp 向 ChatGPT 提问、让 Perplexity 帮你查资料,甚至期待在聊天中调用 AI 生成图片——那这个习惯,可能很快就要画上句号。
本周,Meta 正式更新了 WhatsApp 商业 API 的使用条款,明确禁止第三方通用人工智能助手在平台上运行。这项政策将于 2026年1月15日 正式生效,意味着像 OpenAI 的 ChatGPT、Perplexity 的 AI 机器人,以及 Luzia、Poke 等基于大模型的通用聊天机器人,将彻底告别 WhatsApp。
一刀切?不,是“精准清除”
Meta 并非全面封杀 AI。新条款中特别指出,被禁止的是那些以 AI 为核心功能 的服务——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旅游公司,用 AI 自动回复客户订票咨询,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你是 OpenAI,想在 WhatsApp 上部署一个能回答任何问题、生成内容、解读文件的通用助手?那就不行了。
新规明确写道: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平台、通用 AI 助手等技术提供商,不得通过 WhatsApp 商业解决方案提供以 AI 为主导的服务。Meta 保有最终解释权,也就是说,哪怕你换个马甲,也可能被判定违规。
为什么突然“关门”?
表面上看,是技术压力。
Meta 解释说,WhatsApp 商业 API 最初的设计目标,是帮助企业向用户发送服务通知、订单更新、客户支持等信息。它不是为承载高强度、高频率的 AI 对话而生的。可最近几个月,大量第三方 AI 助手涌入,用户频繁提问、上传图片、请求生成内容,导致消息量激增,系统负担陡增。
“这些用例超出了 API 的设计初衷和战略重点。”Meta 发言人向 TechCrunch 表示。
但更深层的原因,藏在财报里。
谁在赚钱?WhatsApp 的商业野心
WhatsApp 拥有 超过 30 亿月活跃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即时通讯平台之一。然而,它的商业化一直相对克制。目前,Meta 主要靠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的广告赚钱,而 WhatsApp 的商业 API,正被寄予厚望,成为下一个收入支柱。
企业通过 WhatsApp 发送营销、验证、客服等消息,Meta 按模板类型收费。但问题来了:现有的收费体系,并没有为“通用 AI 聊天”设计计费模式。AI 助手每秒都在生成内容、发送回复,消息量爆炸式增长,可 WhatsApp 却收不到钱。
更让 Meta 不爽的是:别人用它的平台,却在推广自己的 AI 品牌。
OpenAI 和 Perplexity 借助 WhatsApp 的用户基础迅速扩张,而 Meta 自家的 Meta AI 却只能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打转。如今,Meta 决定:既然你们不付费,还抢我风头,那就统统请出去。
只留一个赢家:Meta AI
政策调整后,WhatsApp 上将只允许 Meta 自家的 AI 助手存在。这意味着,未来你在 WhatsApp 里能用的 AI,只会是 Meta AI。
这不仅是技术管控,更是一场生态卡位战。通过切断第三方通用 AI 的接入,Meta 确保了自己在 WhatsApp 这个超级入口中的 AI 主导权。无论是用户注意力、数据反馈,还是未来的商业化空间,都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行业震动:平台控制力再升级
对 OpenAI、Perplexity 等公司而言,失去 WhatsApp 这个拥有 30 亿用户的分发渠道,无疑是一记重击。他们不得不转向其他平台,或加速自建应用,但用户增长的“捷径”已被堵死。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又一次展现了科技巨头如何通过规则制定权来掌控生态。表面上是“维护平台稳定性”,实则是通过政策手段排除竞争、巩固自身产品地位。
类似的操作在科技史上屡见不鲜:苹果限制第三方浏览器引擎、谷歌优先推广自家服务、微软捆绑 Windows 与 Office。如今,Meta 也在 WhatsApp 上演同样的逻辑。
未来已变:封闭还是开放?
WhatsApp 的这一决定,或许预示着一个趋势:大型平台正从“开放接入”转向“闭环生态”。AI 的爆发让平台意识到,谁控制了入口,谁就掌握了用户和价值。
对于用户来说,便利性可能短期内受影响;对于开发者,创新空间被压缩;但对于 Meta,这是一步清晰的战略落子。
2026年1月15日之后,WhatsApp 将不再是一个“谁都能来搭台唱戏”的广场,而更像是 Meta 精心运营的“私人会所”——AI 助手?只准 Meta 自家的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