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加

AI综述论文泛滥?arXiv出手设限:先过同行评审,再上预印本


arXiv新规:AI时代的学术守门人

如果你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动态,可能早已发现——满屏都是“综述论文”。从“大模型发展全景图”到“AI伦理十大趋势”,这类文章层出不穷,内容看似丰富,实则不少是“换汤不换药”的文献堆砌。而如今,这一现象终于引起了学术界的警觉。

全球最著名的预印本平台 arXiv 近日宣布,针对计算机科学(CS)类别的综述论文(Review Papers)和立场论文(Position Papers)实施一项重要新规:必须先通过同行评审,才能上传发布

这意味着,从今以后,想把一篇AI生成的“参考文献大集合”直接扔上arXiv吸引眼球?没门了。

新规核心:没有“接收函”,不准发

根据最新政策,所有提交至arXiv CS类别的综述或立场类论文,必须已被学术期刊或会议正式接收,并在提交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例如期刊DOI、接收通知或正式引用信息。

缺乏这些“通行证”的稿件,将极有可能被直接拒收。这一举措旨在过滤掉那些由AI快速生成、缺乏深度思考、仅靠拼贴文献撑场面的“伪综述”。

arXiv明确指出,这项调整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当前投稿生态失控的直接回应。

AI让“写综述”变得太容易

过去,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综述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文献梳理、批判性分析和领域洞察。但现在,借助大模型,研究人员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几分钟内就能生成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的“综述草稿”。

结果是:arXiv CS类别每月收到数百篇此类论文,其中许多不过是“带注释的参考文献列表”,缺乏对开放性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未提出新的观点或框架

正如arXiv官方所言:“我们正被论文淹没。”而AI的普及,无疑加剧了这场信息洪流。

并非新政,而是“重申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arXiv强调,这并不是一项全新的政策变革,而是一次对既有规则的“重申与严格执行”。

平台澄清:综述和立场论文从未被列为arXiv正式接受的论文类型。过去之所以能看到少量此类文章,是因为审核团队在极少数情况下,基于作者资历、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酌情放行——比如由知名学者或权威学术组织撰写的高影响力综述。

但在AI时代,这种“人工筛选”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海量低质内容,arXiv决定将“同行评审”作为外部过滤器,只允许经过学术共同体认可的作品进入平台。

两大目标:提质 + 减负

arXiv此次调整背后有两个清晰目标:

1. 提升内容质量

让读者能更高效地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综述与观点文章——那些由领域专家撰写、经得起推敲、能推动讨论的深度内容。

2. 减轻志愿者负担

arXiv的审核工作依赖于全球科研志愿者的无偿投入。过去,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甄别本不应出现在平台上的论文类型。新规实施后,他们将能更专注于处理原创性研究论文的审核,从而加快优质成果的传播速度。

特例保留,未来或有更多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特定主题的论文仍可豁免此限制。例如,探讨“科技对社会影响”的文章,若归类于 cs.CY(计算机与社会)或 physics.soc-ph(社会物理学)类别,依然可以无需同行评审直接提交。

此外,arXiv也留下伏笔:如果未来其他学科类别(如数学、物理、生物学等)也出现类似AI驱动的综述泛滥现象,平台不排除推行相同规则,并会提前发布公告。

结语:AI时代,学术守门更需智慧

arXiv的这一步,不只是技术规则的调整,更是对AI冲击下学术生态的一次主动回应。它提醒我们:当写作门槛被AI无限拉低时,真正的价值不再在于“写了什么”,而在于“谁写的”和“怎么验证的”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平台跟进类似机制。而在那之前,研究者们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了传播思想,还是仅仅为了刷存在感?